我们需要评论家
(资料图)
人无完人,也无全才,从事一个行业,也只能精通一门。我们从事文学创作,除个人奋斗努力外,各个方面也需要别人帮助,一部著作一篇文章一首诗歌,自己努力提高水平,固然重要,这期间评论家的评论,也是不可缺少的,更是十分难得的。我从事写作一辈子,写了许多诗歌和散文,评论家是提高作品质量的助推器,也是帮助我成名的重要舞台。我的乡土诗和乡土散文,在质量上能够不断提高,结交了一些评论家朋友,为我帮了大忙。不但宣传提升了我的作品,而在文坛扩大了声誉和影响。
我觉得诗的评论,尤为重要。一首小诗写出来,自己往往感觉良好,可不是那么准,如果诗评家看了也许一眼就看准了好不好,并能说出它的特点。1988年,全国著名诗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长苗得雨,在他《赏诗谈艺》评论集中,一篇诗评《这样写今天山村生活的美》,评了我的一首诗《山楂红了》,他说:“此诗写得真实生动,写出了山里人的真情实感,写出了新时代下的山村生活之美。”他的诗评,使我在写乡土诗中,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飞跃,就是写乡土诗必须具有时代感。还有一个著名诗人王竞成先生,俺俩八十年代初就熟悉,成了亲密诗友,他的老家是山东沂水县,原在青州工作,后去济南、北京专门从事写诗。他回家路过临朐,在我家住过几天,俩人研究写诗,交流写作经验,后来他去北京办《黄河诗报》杂志,给我发了许多诗作,并写了一篇在全国有影响的评论《浅谈冯恩昌的田园诗》。他对我的乡土诗,这样评价:“冯先生执着拔涉山水田园,不能不让我仰视一种精神,一种诗歌精神;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自然文明的高度;根植的精神源泉,生存的责任和对诗歌艺术韧性的追求。”他在评论中,指出我的诗:“明快、轻松、质朴、自然,是冯先生田园诗的魅力所在。”“冯先生优美而抒情的‘绿色’诗篇,温暖着我们的情怀。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让我们和自然界有了对话的可能。”他,眼光深远的诗评,坚定了我写乡土诗的决心,一直坚持写到老,还是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也写出了几首在诗坛有点影响的诗。原《北京文学》主编丁力,评我小诗《小桥》曰:“这首诗,咋读起来,似觉平淡,然而细品嚼,不觉趣味横生。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从人们不大注意的现象中,发现出诗情画意,写人所未写,歌人所未歌,煞是新鲜有味。”这一诗评,使我永记而难以忘怀。原潍坊日报副总编高立基、著名诗人王跃东和本县的不少评论家,都评论过我的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对我写的乡情散文,不少名家写过评论,启迪很深,帮助很大。老家本县五井,原上海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王光东,1996年12月曾为我写评论,发表在《作家报》上,他说:冯恩昌是一位执着于抒写乡情散文的作家,他从写诗到创作散文几十年,笔下尽是沂蒙山乡的优美风情。他抓住生活的细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使读者看了感到新颖而有风趣。他的故乡情是最纯正的故乡情,也是最美好的故乡情。山东大学教授吴开晋先生说,他既写环境的变迁,通过艺术对比,给人打下深刻的烙印;又写人物精神面貌和命运的变化,使人受到精神上的激励和艺术上的熏陶。原《儒风大家》总编辑王大千,在评论中说:“冯恩昌的散文十分注重抒情,他描写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饱蘸着感情的笔墨,情景交融,精巧动人。”他写的这篇评论,发表在1990年5月7日《作家报》。本县本籍的一些著名评论家,也为我写的散文,写了多篇评论,对我帮助很大。
文艺评论家,我觉得是最好的老师和伯乐,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求救于他们,他们对作品的评价,指出的不足和缺点,比金子还贵重,是有钱买不到的。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写出的作品,已经很好,没必要请人评论,也没必要拜师求评。如果有人评了,无动于衷,毫无感恩之情。这是不对的,是不求上进的表现。在人生路上,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人,也是老师教出来的。老师、伯乐的教导,评论家的金玉良言,是我们辉煌人生之路的真正阶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