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李白与黄鹤楼的故事,都在电影《长安三万里》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9日讯(记者万旭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黄鹤楼的故事,已在诗里流传了千年之久。追光动画新作《长安三万里》又为这段渊源注入了新的内涵,影片将于7月8日上映。
导演谢君伟(右)、邹靖(中)制片人宋依依(左)。 记者彭年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8日,导演谢君伟、邹靖,制片人宋依依等提前来武汉与观众见面,影片中李白三登黄鹤楼的画面,成为不懈追求理想的象征。
黄鹤楼成理想象征
“诗在,黄鹤楼就在”
电影海报。
诗以楼名世,楼以诗行远。黄鹤楼与诗的渊源,在《长安三万里》中尽显无遗。电影里三次出现黄鹤楼,恰好对应诗人三段人生、三种境遇。李白与高适少年时登楼,看到崔颢题诗后,太白搁笔,仍难挡两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中年时再上黄鹤楼,李白面对人生的抉择,友人的分歧,提笔写下传世名作。当他们第三次来到黄鹤楼时,楼已烧毁,人也垂垂老矣。
导演谢君伟说道:“李白三次来到黄鹤楼,与他人生三个阶段的对应,是电影刻意为之。当时的黄鹤楼,是才子聚集之地,他们都想去一展才华。尽管最后黄鹤楼烧毁了,但就像老年高适所说,诗在,黄鹤楼就在。这些诗人的追求、理想、精神都蕴藏在诗里,传承了下来。而现在,黄鹤楼重建了。它的辉煌、被毁、重建,就像诗人追求理想的过程,串联起他们的一生。”
古黄鹤楼。
导演邹靖则补充道:“《长安三万里》中常常在讲一个东西:变与不变。例如黄鹤楼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烧毁、重建,扬州经历战火后从繁华到落寞,李白高适相扑时身体的衰老等。这些都是变化,但这其中也有不变的东西,就是人的精神与追求。不论时代、外在如何变迁,理想都会长存。”
电影里,黄鹤楼成为某种象征,“诗在,黄鹤楼就在,理想就在”。而在电影之外,导演们也对黄鹤楼、武汉有别样的感受。导演邹靖难忘片中青年李白、高适站在黄鹤楼外,在月色下望向长江、望向万家灯火的画面,“我可以感受到两个青年的心潮澎湃,他们在心中想着,理想抱负能否实现?是否有远大前程在等着我们?今天我们来到武汉,也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可以承载理想的地方,有无数有志青年在这个城市中拼搏奋斗。”
李白是诗仙,是剑客
也是徘徊一生之人
李白、杜甫枪剑对决。
《长安三万里》以老年高适回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情谊为主线,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串联出杜甫、孟浩然、崔颢、王维、贺知章、李龟年、吴道子、张旭等一众唐代文人雅士,他们构成了一个群星璀璨、熠熠生辉的盛唐。
其中,观众最熟悉的莫过于李白。影片在武汉路演时,就不时有小朋友随着电影念出《静夜思》等名句。但片中的李白,与人们所知的“诗仙”李白,似乎有些不同。他当然才华横溢、自由洒脱,但也曾尝尽闭门羹,仕途不顺,与高适一生挚友,却也时常忘记与他的约定。
导演邹靖说道:“李白擅长诗词,也是剑客,他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但他的一生也非常立体、丰富,在出世与入世间不断徘徊。这样有才情的人,在有些地方与我们是不大一样的。电影凸显了他的个性,但没有恶意。正是这样的个性,他才能写出那些伟大的诗词。”
导演谢君伟则表示:“《长安三万里》正是要表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人物,大家熟悉他们的诗词,却不一定了解他们的人生。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但他青年时其实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困苦和挑战。大家熟知杜甫的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但他一出生就是这样的吗?所以电影里设计了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杜甫,让他经历历史大事件而成长。”
在武汉站路演中,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观众在观影后,联想到自己找工作的经历。邹靖鼓励道:“观众在电影里不难看到,千年前的先贤在面对大时代的变化、历史的洪流时,面对的很多问题跟我们今天是一样的。我们希望,电影中先贤们的挣扎、选择,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能够给现在的观众一些启发。”
青年李白、高适在黄鹤楼下。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