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热点 > > 正文

【小布视角】从现象看GDP③——GDP核算

2023-08-06 09:09:16 来源:义乌城市网

我国当前GDP核算使用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是按照最新版本即联合国SNA-2008编制实施,从理论和制度上来看,GDP核算是我国与国际接轨程度较早并且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GDP核算既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也是对国民经济运行结果的核算,可以理解为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财务对象,所进行的会计核算。


(相关资料图)

方法论

GDP核算在发展与成熟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三种方法。首先出现的是“收入法”,紧接着,为了掌握现代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社会生产体系监测所需的产品种类、国际贸易和最终消费流向,“支出法”应运而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统计和财务管理的成熟,“生产法”出现,由此,GDP核算方法日臻成熟。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是增长核算的三个不同选择,是一个整体一个数据的三种解读模式。三种核算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并实现殊途同归。“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最终必然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也就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GDP=总产出-中间投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把社会总生产分解为生产、分配、交接、消费四个环节,生产产品按照生产的各个要素进行分配,比如劳动力报酬、资本利润、融资利息、间接税或者产品税等等,这些初次分配,就形成GDP的“收入法”。初次分配结束后,通过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收入)等形成二次分配,成为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最终直接用于消费,或者转为储蓄并通过银行借贷民为投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内最终需求和支出的结构,这就是GDP的“支出法”。按照不同行业生产的增加值进行加总,体现经济各生产结构的投入产出净增量,就是GDP的“生产法”。

纯理论角度来说,这三种核算法计算出来的GDP总量应该相同,但由于数据来源的精准度和时效上存在差异,现实中,这三种核算方法得出的GDP总量多多少少地会存在一些偏差,这种偏差一般不会太明显,但在经济剧烈波动时段,可能会出现某一特定时点上的数据冲突,主要原因在于贸易的时差,即资金结算、物流、交割方式等相互背离。

实务论

GDP是宏观经济指标。对宏观经济指标的观察,可以用较短时段较多频次来测算和核算。我国GDP核算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两个时段,2015年之前,除了每年的首季以外,不单独计算二三四季度的单季GDP数量,也就是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计算的是当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GDP核算改按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本季数据与上季数据相加得到。年度GDP和季度GDP核算,都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环节,最终核实就是对初步核算数据的修订。

数据来源。在季度GDP核算时,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即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物流业、房地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统计调查资料、劳动工资、价格、人口、投入产出统计资料等等。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证监会、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相关数据。

其中,国家统计调查资料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一套表调查单位,即通俗所说的规上限上和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行业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行业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这些企业,通过一套表系统联网直报,不得干预,所有修改,都有留痕。二是抽样调查单位,即俗称的规下限下和资质等级以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住户。规模以下企业、个体经营户、住户的统计数据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通过目录抽样或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这些样本单位都赋予了不同的权重系数,通过样本来推算全体。一般样本五年一轮换,样本区内的年内新增企业允许年底入库。

核算方法。季度GDP与年度GDP的基本概念、口径范围上相对一致。与年度GDP相比,季度GDP核算的资料来源和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年度GDP的初步核算与季度GDP的初步核算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最终核实阶段。受基础资料的限制,季度GDP主要采用相关指标推算,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季度各行业增加值核算包括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和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现价增加值核算根据资料来源情况,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21年至2025年不变价增加值的基期是2020年。

2020年一季度开始,国内GDP核算实行下算一级的方法。

核算步骤。季度GDP核算和年度GDP核算都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

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季度GDP初步核算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年度GDP初步核算一般在次年1月20日之前公布。这个时段内,初步核算采用统计调查时序资料和部门行政记录资料进行核算。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年度GDP初步核算由分季数据相加得到,据此核算出来的年度GDP数据有很大的推算成分。

年度GDP最终核实一般在隔年1月份之前完成。年度GDP最终核实能够利用远比初步核算时更全面更可靠的数据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专业统计年报资料、经济及其它部门的年度财务统计资料、财政决算资料等。最终核实过程中,主要根据这些资料采用生产法或收入法核算各行业增加值及GDP。与初步核算对比,最终核实结果一般都会有所变化。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这也是季度GDP最终核实

当年度GDP最终核实方法采用现价增加值核算时,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个行业现价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计算,其余行业现价增加值采用收入法计算。

重要参数。影响季度GDP核算的指标主要有三类:相关指标、换算系数、价格指数(平减指数)。其中换算系数的作用主要是反映相关指标与行业的对应关系,每年由上级统计机构统一计算确定,并在当年各季度GDP核算中使用。价格指数(平减指数)的作用主要是确定不变价与现价之间的对应关系。

误差论

即使努力地用最通俗的语言来对GDP核算作一些表层的解释,前面两大块的论述仍然会显得相当枯燥。倒是最后这一章节,可能令人更有兴趣:为什么GDP核算得出的数据常常会与个人的感受有着差距?综合来看,主要有六方面的原因。

一是宏观与微观的差异。GDP是宏观经济数据,中国的地域之大,举国而言,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并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层次存在多个梯级。一隅而言,省域内经济结构迥异,分化明显。一城而言,不同阶层有进有退。就微观个体而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而就宏观GDP而言,最终的核算结果只能并且必然是唯一的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一个综合的平衡的统计数据,当然会符合上述一部分人的认知和分布状态,但也必然会与其中很多人群产生距离感。

二是数据的有效性。统计数据的采集,尤其是抽样样本群体数据采集,存在着一个正态分布区间,在此区间之外,都称为异常值。与其他数据值比较,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征,为了不对正常模型产生冲击,常用的处理是删除异常值或者用均值替换。但在样本群体足够大情况下,不排除这些被删除的异常值在现实中是正常值的极大可能,如此,在此区域内的群体就会产生感觉偏差。

三是来源干扰。统计学中有个数据噪声的概念,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采样的随机误差,也存在着系统差错包括数据记录的不明差错,也存在着统计生态和统计环境变化引起的波动误差。统计里面一些数据不是直接获取,而是通过推断取得,这种趋势判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为的因素。所以干扰既有内源性的统计模型问题,也有外源性的人为干扰问题。

四是经济波动的时差。“四新”经济活跃的地区,是最佳的先行趋势观测点。往往在其他地区还在歌舞升平的繁荣感觉中,先行区已经感觉到了经济下行的危机,在其他地区寒意犹在的时候,先行区已经春江水暖。这种时差,还包括贸易上的结算和交割方式引起的差异。

五是认知的错觉。经济学是显学也是通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常识性概念能被非经济学专业人群的真正理解和正确应用。网上经常有民科计算GDP时,不懂不变价的概念,用两年GDP绝对值(总量)的差来计算相对值(增速)。受之前特殊三年的影响,还有很多人用算术平均法直接来计算跨年的同比增速,殊不知,增速都是用不变价计算得到。不同时期的价格之间存在价格指数差异,因此,不同时期的GDP不可简单对比这是常识,但如果被无视,则会笑话百出。

六是普查年和普通年的偏离。五年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频次是相当密集了,但这样仍然不能完美解决普查年之外其余四年经济结构调整与核算的相互影响问题。尤其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充当着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新业态领头羊的时代,在经普周期的五年内,东部经济活跃地区经济结构可能已经发生了重大调整;而在中西部的后发地区,在招商引资和山海合作等多重调节下,几个甚至一个重大项目,可能对当地的GDP总量和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普年确定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后,确定了核算的模板以后,在本轮经普周期内,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偏离。当前正值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启动,在每一轮全国性经济普查后,或者GDP计算方法及国民经济分类标准调整后,都要重新核算当年GDP数据,而且还要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因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自1952年以来的年度GDP数据时间序列,一直具有可比性,也一直存在着被重新调整的可能性。

经济学很简单,也很有趣,前提是具备经济学常识。

标签: